現(xiàn)在位置:主頁 > 熱文 > 坤鵬論:你怎么還不成功?可能就因為你不會講故事

坤鵬論:你怎么還不成功?可能就因為你不會講故事

作者:編輯 ? 時間:2019-01-25 ? 瀏覽:人次

故事再美,終究是戲,我們都是戲子,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眼淚。

——慕容席

傳統(tǒng)教育一直告訴我們,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主宰,是因為會使用工具。

但是,因為扎克伯格推薦而走紅的《人類簡史》卻說: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的主宰,就在于人類能創(chuàng)造并且相信 “虛構的故事”。

再簡單點說,人類發(fā)展與進步全憑講故事。

我們可能都是戲精的后代。

什么是人類“講故事”的能力?

“如果一只大猩猩對另一只大猩猩說,你把這根香蕉給我,死后就會進入天堂,那里有吃不完的香蕉?!薄度祟惡喪贰纷髡摺陨袣v史學家赫拉利以宗教舉例,“大猩猩當然不會相信這樣的故事。只有人類才會有這種想象力,才會相信這樣的故事,并因此修建了大教堂,修建了清真寺,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共同崇拜某一個上帝或者真主?!?/p>

赫拉利表示,“講故事”和“相信故事”的能力,是原始部落突破150人上限、展開大規(guī)模協(xié)作的前提。

他進一步提出了更犀利的觀點:就連國家、公司、金錢,也都不是客觀存在,而是虛構出的故事。

“你看,這樣一張綠顏色的紙,上面印個人頭,然后他告訴你,這張紙價值十個香蕉。如果你相信他,我也相信他,大家都相信他,這張紙就真的能買到十個香蕉?!?/p>

所以,赫拉利認為,當今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人,是銀行家,他們創(chuàng)造了全世界人類都相信的故事:金錢。

是不是有種世界觀瞬間徹底被顛覆的感覺!

但是,這個觀點還真不光是赫拉利一個人信,柏拉圖也曾經(jīng)說過,“誰會講故事,誰就控制世界,誰就擁有整個世界?!?/p>

而社會心理學家羅杰·尚克和羅伯特·艾布爾森則認為,故事以及講故事是人類知識的基礎。

這兩位專家表示,人們對于事實要點的記憶,是圍繞故事來排列的。那些被記住的事實其實是附加在故事中的。其他事實可能會形成短暫的記憶,但這些記憶往往缺乏影響,而且最終會被遺忘。

比如:我們對自己孩提時代都只有模糊的記憶,年歲稍長的人對自己年輕時的事情也記得不太清晰,但我們的腦海中總會有一個關于那些記憶的故事,這個故事會幫助我們回想起來,我們是誰,我們想干什么。

而在人類的交談中,就和尚克和艾布爾森強調的那樣,總是采取互相提醒的講故事又使第一個人想起另一個故事,如此不斷回想提醒,形成很長的反饋序列。

我們在講故事時激起另一個人的反響,會發(fā)自內心地感到高興。

而行為金融學家羅伯特·希勒也對此深信不疑,他表示,人類行為的大部分想法并不是數(shù)量型的,而是以講故事和找原因的形式出現(xiàn)的。

他認為,人類的心智是按照記敘式思維來構成的,它把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和動態(tài)變化的事件,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因此,人類行為的很多動機來自我們生活中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我們講給自己聽的,它們進而又產(chǎn)生了我們的動機結構。

如果沒有這些故事,生活很可能只是“一樁接一樁該死的事情”。

坤鵬論之前曾提到過,人類很難接受偶然、隨機、混沌,總是相信所有事情都有因才有果,而這恰恰體現(xiàn)了人類以故事為基礎的思維模式,因為純粹隨機的結果不適合進入故事。

在講故事方面,人極有天賦,他們可以把實際上不是故事的事情變成故事。

所有的事情,比如:知識,科學,情感等,都需要一個故事讓對方信以為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想想《詩經(jīng)》、《山海經(jīng)》、《史記》、《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

同時,為應對虛構的刺激,我們的神經(jīng)細胞會不斷做出反應,加強并改善巧妙解決生命中的問題的途徑。

喜歡聽故事的人,擁有更好的社交能力、移情能力和更加嫻熟的駕馭生活的能力。

自古以來,政治家就是故事的重要來源之一。

其實仔細琢磨,還真是那么回事,你說當初那些英雄啦,領袖們,有幾個人的成功是萬事俱備就欠東風,基本都是要啥啥沒有,要命就一條,但他們卻能夠聚集一大堆鐵桿死心塌地跟隨,就是到了最危難的時候,也不離不棄,靠的是什么?

一開始還不都是靠著上下兩個嘴皮,忽悠,講故事,畫餅嗎!

一個人信了,兩個人信了,三個人信了,一群人信了,于是信心就建立了,大家越來越相信他說的肯定能成,未來可見。

是不是想起馬云當年在客廳里面忽悠十八羅漢的情景了,嗯,就是這個道理。

對一個國家、一個企業(yè)或一個機構的信心也是如此,偉大的領導人總是首要的故事創(chuàng)造者。

讀《人類簡史》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完成從動物到人的驚天跨越,完全在于當時的智人掌握了講故事的能力,讓大家相信如若大家信奉同一個神靈,就會有神靈來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就會獵到更多的長毛象與劍齒虎,就能得到更多的食物。

講故事的人越多,相信的人就越多,當然,人類可集合的群體也就越大,群體越大,力量越大,自然就獨孤求敗,站在了動物界至高無上的食物鏈頂端。

一個國家或任何一個大型團體的信心,往往圍繞著故事而波動。

信心不僅是一個人的情感狀態(tài),它也是一個人對他人信心的一種看法,以及他人對他人信心的感知。它同時還是一種世界觀,信心的高漲往往由鼓舞人心的故事所致,這些故事總是和開發(fā)新業(yè)務、某人神奇致富這類傳說有關。

在人類發(fā)展史中,關于新時代的故事尤為重要,它們試圖描述那些推動經(jīng)濟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性變化。

新時代故事則總是伴隨著全世界的股市高漲。

比如:在美國200多年的股市發(fā)展史中,故事一直貫穿其中,而其中最鮮明的就是代表新科技的概念股們。

啥叫概念股?

就是公司的產(chǎn)品號稱(也可以根本就不是)是基于全新技術的,但基本上什么都還沒影兒,沒有成型的產(chǎn)品,沒有清晰的商業(yè)模式,更沒有賺到一分錢,反而還要大把大把燒錢,但是,它們的故事讓人熱血沸騰,讓人們無比相信,它們代表著未來,是人類科技的新起點。

互聯(lián)網(wǎng)就是典型的代表中的代表。

有關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明和應用的故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的股市繁榮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股市繁榮又導致了整個經(jīng)濟的繁榮。

那時候,屌絲以此致富的故事就像19世紀淘金熱的現(xiàn)代翻版。

對于這類故事的癡迷,讓人們對當時還一窮二白,基本要啥沒啥的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生了無比的信心,甚至堅信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了一種信仰,一種主義。

所以,也就出現(xiàn)了讓巴菲特都看不懂的狂熱和追捧,人們甚至不再相信實實在在的市盈率,而是追逐虛幻的市夢率。

根據(jù)行為金融學專家們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股市中只要故事講得好,也會令股票大受青睞。

一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會請人專門包裝自己,編一個和股票相關的故事,生動地描述企業(yè)歷史、產(chǎn)品性質以及公眾如何使用這種產(chǎn)品,而其效果絕對比去談論數(shù)據(jù)、未來分紅和收益更被廣大股民接受。

到此,我們不得不佩服賈躍亭,他絕對不是單純的會計,他一定還是心理學大師,他肯定早早悟透了發(fā)財全靠講故事的真諦,那一個個發(fā)布會,一個個PPT,全都是精妙絕倫的故事。

根據(jù)行為金融學家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關于投資的決定其實相當感性,甚至和決定是否度假一樣,全憑心情。

所以,如果某一事件可以變成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好故事,再能煽動起聽眾的感情,那么它影響股市價格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許多創(chuàng)業(yè)故事,創(chuàng)始人總被描述成勞模,就跟不食人間煙火的工作圣人一樣,他們不僅把一年365天都用在了工作上,而且每天基本不眠不休,比如:邊吃早飯邊開會,晚上三四點鐘回郵件,周末不休息和員工加班討論規(guī)劃......

這樣的奮斗勵志故事套路很俗,但一直很管用,就連騙子都對其運用純熟。

曾經(jīng)大名鼎鼎的龐氏騙局始作俑者——查爾斯·龐茲就曾演繹了一部典型的美國人成功傳奇故事:移民到美國,努力工作,最后發(fā)現(xiàn)成功的機遇并且抓住了它。

1920年7月29日的《紐約時報》刊登了他的采訪文章,他自己是這樣說的:

“長話短說,我感覺我必須去找工作,我又不想和我身邊的熟人一樣工作,所以我決定來美國。那時我沒有什么錢,當我到達美國,來到這里,來到波士頓時,我身上總共只剩下2.5美元。是的,像我剛剛說的,我來到這個國家時手中的錢只有2.5美元,但是我的希望是100萬美元!這種希望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我總夢想有這么一天,我能賺到足夠的錢,并利用這些錢來賺更多的錢,因為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夠賺到錢,除非他一開始就有錢。

我靠打零工積攢了一些錢,這樣過了幾個星期,很多就把錢花光了。于是我來到紐約這個大都市,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一個很大的飯店需要一些服務生,他們甚至給我穿上無尾晚禮服。是的,我已經(jīng)在那個破舊的食品升降機上搬了好幾噸的食品,工資和小費低得可憐,沒辦法,我要生存。我做過好多個飯店的服務生,也在小酒吧干過,有時還當洗碗工。我已經(jīng)厭煩紐約了,于是我又過上邊流浪過找工作的日子......”

一個非常美妙的故事,但不全是真的。

實際情況是,龐氏到了美國沒多久,就直接被轉移到了加拿大,在那蹲了20個月的班房,他的刑期是36個月,罪名是參與了一宗匯款詐騙案。出獄剛10天,他又參與販賣5名意大利人到美國。這一舉動使他又被判了兩年監(jiān)禁。

所以,別去輕信任何所謂的名人傳記和成長故事,其中能有10%是真事都要表彰他誠實可信了。

在人類歷史中,故事情節(jié)會對市場價值產(chǎn)生影響的例子比比皆是,就跟相聲里說的,這個夜壺如果是乾隆爺用過的,那價值就連了城了,許多古董,就是因為有故事而身價不菲。

另一個世界級的例子是蒙娜麗莎油畫,它為什么要遠比其他油畫更有價值呢?

不可否認它確實很棒,但和其他優(yōu)秀非凡的作品放在一起,它的表現(xiàn)也并不是那么突出,坤鵬論相信,許多擠著去參觀的人都會在心里默默表達著同樣的困惑。

其實,蒙娜麗莎油畫之所以出名,還是其背后的故事起著強大的作用。

有著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個故事,最初源于達芬奇去世不久后,喬治奧·瓦薩里為其寫的傳記中,后來又經(jīng)過口頭流傳的潤色修飾,說達芬奇很難捕捉到蒙娜麗莎的微笑,于是花了四年時間來做這件事。瓦薩里的書中這樣寫道:畫中的微笑“神圣得有別于一般人,幾近一個奇跡?!?/p>

故事就這樣流行開來,因為是達芬奇,因為他已去世,所以沒有人質疑,“蒙娜麗莎的微笑”曾在幾個世紀里都是詩人和評論家熱衷的話題,但如果沒有一個關于達芬奇如何費盡心思捕捉微笑的充滿了強大流傳潛力的口頭交流的故事,公眾的注意力也許不會這么長久地聚集在這幅畫上。

后來,蒙娜麗莎的微笑的故事因為1910年發(fā)生的兩件事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廣流傳。

第一件事是1910年弗洛伊德所著《列奧納多·達芬奇與他童年的一個夢》,在這部世界最早的心理傳記中,弗洛伊德研究了達芬奇的潛意識,他認為,對于達芬奇來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為了抑制自己對4歲時就和其分開的生母的想念,并且他的生母對自己的兒子有不正常的感情。

此書一問世,驚世駭俗!

第二件事是1910年,該油畫在盧浮宮里被油漆匠溫琴佐·佩魯賈盜走,據(jù)說他早就處心積慮地想把本國的國寶迎回家。

直到1913年11月29日,佛羅倫薩古董商阿爾弗雷德·杰里收到盜畫者的信,表示只要給他5萬里拉,就把油畫歸還意大利,在兩人接頭后,杰里確認是真跡并報了案,“愛國赤子”佩魯賈被抓后,蒙娜麗莎后來又回到了法國。

正是這兩個事件,為蒙娜麗莎再次升溫,據(jù)搜索英文出版物得到的結果顯示,1915年~1925年間,蒙娜麗莎被引用的次數(shù)是1910年前的20倍,而關于其微笑的新聞今天仍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正是不斷加強的有關微笑的故事成了蒙娜麗莎這幅畫在今天價值傾城的重要原因。

另外,就在近些年,倫敦大學學院的丹尼爾·史密斯和同伴們通過對菲律賓最古老的居民——阿格塔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故事的傳播可以提供一種機制來協(xié)調社會行為,傳遞社會信息,促進部落成員的合作。

講故事水平越高,成員之間越樂意分享合作。

同時,講得一手好故事是一項十分受歡迎的能力,善講故事者擁有超高的人氣。

一個更為直接的事實是,會講故事的人比一般人平均要多出0.53個能夠存活的后代。這可能是因為能講故事的人會獲得其他伙伴的獎勵作為報酬;部落成員因為講故事者而合作更緊密,凝聚力更強,而講故事者也可以得到部落成員的額外照顧。

怎么樣,有沒有醍醐灌頂?

看來,講故事絕對是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從古至今,大部分牛人都是講故事的高手高高手。

《哈佛商業(yè)評論》說,講故事是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夠增加個人魅力,能夠影響別人的價值觀,塑造個人形象,傳播商業(yè)文化。

因此,要想出類拔萃,一定要做個有故事的人!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坤鵬論

請您關注坤鵬論微信公眾號:kunpenglun。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wǎng)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wǎng)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fā)表原創(chuàng)文章與問答5000余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余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轉載請保留原文鏈接:http://www.parkingblocks4less.com/a/rewen/20190125/26483.html上一篇:上一篇:有贊年會官宣強制實行996,員工怨聲四起
下一篇:下一篇:沒有了